摘要: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在東方文明中占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已經成為中國這個文明古國的基本文化符號與象征,肩負著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隨著時代的進步,黃河文化不斷被賦予著新的內涵,其建設意義已發展到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必然歷史階段,如何推動新時期黃河文化建設,是治黃工作中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是我們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本文通過深入研究黃河文化,分析現階段建設現狀,展望黃河文化建設的未來前景以及支撐動力。
關鍵詞:黃河 文化建設 建設現狀 建設措施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它孕育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含義,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同時,它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貫徹和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需要,實現黃河文化的繁榮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時代的進步,黃河文化逐漸與時代接軌,不斷被賦予著新的內涵和意義,衍生出嶄新的精神層次。黃河文化建設,不僅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還有利于黃河的治理開發與建設管理,更好的維持黃河健康生命,對推動黃河流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因此,黃河文化建設,成為當今社會一項重要課題,深入研究黃河文化、大力弘揚黃河文化、加大黃河文化建設力度,成為黃河治理開發工作的三大前提。
一、 黃河文化的傳統內涵以及特點
(一) 黃河文化的傳統內涵
黃河文化這一概念,可以從兩個角度來闡述,從廣義上講,黃河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在黃河水事及其相關實踐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黃河文化是指黃河流域廣大勞動人民及其黃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訴求、價值取向、基本理論以及行為方式的綜合,主要包括精神、理念、價值觀、制度等文化現象。
總體說來,黃河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可以看做是華夏文明發展歷程中,黃河流域所出現的全部文明成果,以及黃河流域人民群眾與廣大治河工作者在長期勞作實踐中形成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以下幾點:其一,黃河文化的締造與時代發展、治黃實踐工作息息相關,正是流域人民生活生產的過程與治黃人民的實踐經驗,創造出黃河文明;其二,作為一條自然河流,黃河以自身水事實踐活動為載體,給予人們生活的體驗和啟示,形成黃河流域特有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人文景觀、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社會結構等。
由此可見,黃河文化的內涵及其豐富,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是自然與人文的統一,也是理念與實踐的統一,人民群眾的理念、實踐與黃河文化的形成相輔相成。要正確理解分析黃河文化、詳盡研究黃河文化建設工作,一方面要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黃河文化所包含的物質現象和精神氛圍,一方面還要緊密聯系實際,了解千年來黃河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治黃歷史中的理念、制度、發展模式等,這樣才能領悟黃河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精神。
(二) 黃河文化的特點
第一、 獨特的區域性文化
黃河文化的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流域性要素,還包含著區域性要素。黃河沿岸大河風光波瀾壯闊,沿途濕地、河灘、林地、湖泊等形成了黃河流域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其中包括獨具特色的黃河文化源頭——河洛文化,以及逐鹿中原的戰爭文化等。
在黃河流域這個獨特的區間里,風土人情、飲食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文學藝術文化、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面,均被烙上黃河文化的印記。這些珍貴的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使黃河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性特點。
第二、 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
千百年來,黃河流域以四書五經為基礎,傳承儒家思想,主張與鄰為善,強調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深厚情感,并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核心的人生理想,以達到“個人內心和諧、人與人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終極目標。這樣的人生理想和目標,成為華夏文化的主線延續至今,并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重塑著獨有的民族精神信仰。
第三、 不斷進取的文化精神
黃河流域為創造燦爛的中華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的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基礎,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不斷壯大。由曾經鼓勵中華兒女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到嶄新歷史條件下,以改革創新、實事求是為主的精神文化,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精神動力和智慧之源,使新一代青年大力弘揚黃河精神,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二、 黃河文化的傳承意義
文化的傳承包含兩個元素,一是文化自身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黃河文化已經具備了這一點,它的強大生命力使其得以流傳千古,生生不息;二是對人們對文化的重視,任何文化的傳承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的不懈努力,才可以將傳統文化得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發展壯大。
黃河文化的弘揚與倡導,是對中華文明的承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使其代代相傳不僅可以不斷提高國民綜合素質、增強民族自豪感,還可以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由此,黃河文化建設工作立在必行,并需要在把握黃河精神的本質基礎上,適應時代的新特征,持續創新并與當代實踐相結合加以推進。
三、黃河文化的建設現狀
在當下,黃河文化的建設工作已初具形態,以民族精神為核心,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以時代發展為背景舞臺,將黃河文化、黃河精神的本質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合。
在國民教育方面,體現在從“娃娃抓起”,將有關黃河精神的文章納入中小學教材,并帶領學生參觀學習黃河游覽區、黃河博物館等,使其充分了解黃河的歷史;在社會宣傳方面,通過網絡、報紙等宣傳途徑,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黃河精神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出的巨大功效;在文化交流方面,邀請專家前來參觀考察,并對文化建設工作提出新的見解和看法;在文化研究方面,建立黃河博物館,搜集人民治黃以來的書籍、照片、實物等黃河文化研究資料,為廣大黃河文化研究人員提供研究平臺;在文化作品方面,已有諸多關于黃河文化的作品問世,此外,文化雕塑、標準化堤防建設等設施中,也已經融入了一些黃河文化的元素;在治黃工作方面,為實現黃河的長治久安,以江澤民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提出了建設好“三條黃河”現代治黃理念,即“原型黃河”、“數字黃河”、“模型黃河”。
四、黃河文化的建設要求
黃河文化研究和傳承,需要我們深入研究探討黃河文化的內涵、外延、表現形式甚至價值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工作中善于發現和總結,摸清黃河文化發展的脈絡,按照發展規律進行建設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黃河文化的建設宗旨,始終要適合中國國情和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反映時代的新風貌,為當代經濟社會的發展服務,成為中華民族文化支撐的堅強后盾。
第二,黃河文化的建設始終要將理論聯系實踐,與當下現實的治黃事業以及實踐工作緊密結合,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目標,深入挖掘和弘揚傳統黃河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廣闊外延,逐步形成黃河文化特有的核心價值體系。
第三,黃河文化的內容體系多種多樣,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工程文化以及民間各種文化產業,將黃河文化凝聚為一個大的整體,所以要做好這個整體的建設工作,任何局部細節工作,都要從大的整體考慮出發,不可因局部的改動而影響到整體的發展。
第四、既然是發展一種文化,那么繼承和創新缺一不可,繼承是基礎,創新是方法。經過千年的文化沉淀,黃河文化與華夏兒女的生活、工作、思想以及行為密不可分,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必須有新一代青年同志繼承并將其發揚,才可以將其核心體系發揚光大。但任何文化都必須與時俱進,否則便會失去生命活力,面臨消亡的命運,我們必須深入探求黃河文化的細微末節,發現與現代社會文明訴求點,與現代治黃實踐的契合點,努力創新,使其彰顯出嶄新的時代特色,不斷推進治黃事業的發展。
五、黃河文化建設工作任重而道遠
作為黃河流域機構,我們深深感到了黃河文化研究、繼承、發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對于黃河文化的繼承、發展工作,應當給予高度的重視,將黃河文化研究、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發揚繁榮黃河文化是我們的責任與義務。
(一)作為治黃工作者,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文化研究隊伍,逐漸在各個單位舉辦以“黃河文化”為主體的學習交流研討會,為每一位職工提供學習、交流的平臺,鼓勵大家進行黃河文化文學創作,使文化研究工作得到持續穩步的推進。
(二)黃河文化在傳承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文獻、資料、實物都要得到妥善的存放,并有專屬機構進行管理,搶救、保護這些損壞甚至即將消失的文化遺產。
(三)調查研究治黃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治黃理念、治黃器具等,宣傳老一輩黃河人在艱苦的歲月中創下的累累功績,編制出黃河文化建設資料,不斷豐富黃河文化建設的內容,讓當下治黃工作者繼承黃河文化的精華。
(四)黃河文化作為一種獨有的區域性文明,可以通過建設黃河風景區,規劃建設各種黃河文化載體,發展黃河文化產業,加強對外交流與宣傳,提高黃河文化建設的經濟效益。
(五)創新技術、科學治河,使創新繁榮黃河文化得到有力支撐,同時黃河文化又能賦予治河科學新思路,做到“人與河流和諧發展”、“維持黃河健康生命”,負擔起科學治河與文化傳承發展的責任。
作者:秦新國 溫婧
單位:鄭州黃河河務局
地址:鄭州市金水區政七街23號
郵編:450008
電話:0371—65757645
13623850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