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造船業幾乎與她的漁業一樣古老,也曾輝煌過,而今卻因現代造船技術的發展,使澳門的手工造船業與神香、爆竹等傳統手工業一樣,走向衰落。
造船因漁業而興衰
澳門造船業與漁業經濟息息相關,可以說澳門造船業是因漁業而發展興起的,它同時也是澳門最古老的工業之一,三百多年前曾與鑄炮業并駕齊驅,昌隆一時。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澳門有船廠30多家,最古老的要數清同治年間始創的和記船廠。媽閣前面的政府辦船塢始建于1890年,1932年起開始生產木船,曾是澳門政府辦的規模最大、設備最好的一家造船廠。
抗日戰爭后,澳門漁業走向下坡,造船工業也隨之冷淡,不少昔日之船廠,其鋪面已改為經營雜貨,工廠內部也零落不堪,甚至有些已租與他人作貯存柴薪、竹枝之用,更有不少宣告歇業,船廠數目銳減至二十余家。
在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的近20年內,澳門造船工業又經歷幾起幾落,發展過程非常不穩定。1970年至1974年是第一個低潮,1976年至1979年是第一個高潮;1980年第二個低潮,1982年第二個高潮;1984年至1992年處于平淡期。
據不完全的統計,在第一個低潮時,全澳每年只有60艘新船下水,而且是小型船占多數。1975年以后每年平均下水的新船為150艘,1978年建造新船170艘,記錄被刷新。但是,到1980年造船工業又出現低潮,全年共建造新船30多艘,開工率20%至30%。然而,1983年再現高潮,全年造新船250多艘,總產值達3.5億澳門元,為歷年所罕見。1984年以后,直到1992年處于平淡期,每年建造新船的數字在110艘至190艘之間,9年內未見有高潮出現,也沒有大幅滑落,表現平平淡淡。近幾年,游艇業的發展,使澳門造船業受漁業直接影響減小。
工藝因傳統而精良
澳門所造各類木制船中,數漁船最多。就造船工藝而言,澳門的造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鄰埠香港不少漁民都愿意到澳門訂造漁船。早期較有名氣的船廠,明生號、大節號、生隆號、泰益號、大信號等,主要制造中國式木船,如大型的花尾艇、蝦罟船及商船、駁艇之類,也有生產小型的舢板、陽江艇等船艇的。
在澳門造船鼎盛時期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期,澳門造船有員工近500人,其中技工400人,這些造船廠大都是祖傳家業,世代經營傳承,因此手工方式造船,雖然在經營作風上較為保守,船廠的規模擴大和生產設備改進也緩慢,但其工藝卻受到用戶稱贊。
澳門制造的木船分為三級:小型船長18米多,中型船長20余米,大型船長27米多,最大的有37米多。除能制造大中小型漁船外,還可制造專門運輸鮮活海產品的深艙及通艙(艙底密布孔道與海水相通)船。一般40天至60天可造好一艘,時間長短由船型的大小而定。造船木料從東南亞進口,主要有柚木,杪木、山樟等,木質堅硬,耐用。
目前生產木制船比較有名的是澳門林喜造船廠,成立于1971年。該廠建造木殼船只已累積有豐富經驗,歷年來曾建造過數百艘木殼漁船、中國早期帆船及舢舨小艇。其中為澳門旅游娛樂有限公司設計建造1艘放于澳門旅游塔旁的仿古歐洲式海盜船,仿古程度高,造工精細,是現代木制手工造船的代表。
原政府海軍造船廠,主要建造鋼質拖船、載泥船、登陸艇、水警輔以及其他輔助性船只,較為先進的生產設備,則代表著澳門現代造船技術最高水平。
廠區因遷徙而萎縮
目前,澳門路環島荔枝灣,是澳門造船業的大本營,有“信榮”、“勝利”、“周家吉祥”、“新泰成”等船廠,但總是處于停工狀態,它們是在等待訂單。本來在20世紀90年代末,還有30多家船廠,通過遷徒而如今只剩下10余家,很多船廠已經改作游東、碼頭用了。
根據澳門政府的幾次規劃,澳門的船廠不少,起先大部分集中在澳門半島的西北沿岸,如提督馬路一帶。九十年代初,澳門政府重建道路網,再一次大規模填海造地,導致半島上的林茂塘至筷子基一帶10多家船廠被迫停業,澳門造船能力大減,造船基地也由半島移至路環,使這一時期全澳門造船量由120余艘驟降至40艘,減少了三分之二。
澳門造船技術工人的工資是按日計算的,由于開工不足,這些技術工人正改行作其他,或者到內地造船廠務工了。珠海的很多漁船也來自于澳門,但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所制漁船相對內地造價更高,因此在珠海的漁業用船市場中尚未形成規模。市場訂單少,造船技術傳統,導致澳門的造船業如今正走向衰退。
澳門船廠所生產中式游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