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批公布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我國的通濟堰、東風堰、紫鵲界梯田、木蘭陂、諸暨桔槔井灌、芍陂、它山堰等7個項目也在其中。
太湖溇港
湖州現存的太湖溇港水利系統始建于春秋時期,北宋時形成完整體系,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類型,距今有兩千多年歷史,是太湖流域治水的歷史見證。溇港始于在太湖灘涂上的縱港橫塘的開鑿或整治,集水利、經濟、生態、文化于一體,具排澇、灌溉、通航等功能。目前南太湖的浙江省湖州市是溇港唯一完整保存的地區,遺產體系主要由太湖堤防體系、溇港漾塘體系、溇港圩田體系和古橋、古廟、祭祀活動等其他遺產體系四部分組成,溇港水利系統的發展完善成為歷史上湖州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繁榮的前提條件。
鄭國渠
鄭國渠是中國最著名的灌溉工程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時灌溉面積約280萬畝,使干旱的關中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促使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封建王朝秦的建立,對中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渠首位于陜西省涇陽縣,歷經變遷,現稱涇惠渠,灌溉關中平原145萬畝農田。鄭國渠工程之浩大、設計之合理、技術之先進、實效之顯著,在我國古代水利史上乃至世界水利史上都是少有的。
槎灘陂
槎灘陂位于江西省泰和縣,始建于公元937年,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為南唐金陵監察御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素有“江南都江堰”的美譽。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后,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源出井岡山下羅浮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建成槎灘陂后,周矩父子開挖灌溉渠道36條,使禾市鎮和螺溪鄉9000多畝田地變成吉泰盆地的魚米之鄉。由于歷代官民的保護維修,槎灘陂至今仍發揮著重要的灌溉效益。槎灘陂對研究中國水利史和古代水利建筑工藝具有重要意義。
(寧波市水文化 山水)